老年人適合 居住在什麼地方

原標題:老年人適合 居住在什麼地方

■肖湧鋒



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八屆北京青年學台中通馬桶推薦術演講比賽中,來自北京土木建築學會的肖湧鋒獲得一等獎。作為一名建築師,肖湧鋒在演講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瞭“適老建築”。



我今天要講的內容,題目是“高堂夢鄉願景圖”。

什麼是高堂?李白在《將進酒》中寫道:“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高堂指的是我們年邁的父母、老人。中國人講究孝,就是要將父母侍奉於高堂之上。

老年人到底喜歡住在哪裡呢?我的第二個詞是“夢鄉”,夢鄉是指人在夢境中所處的美好環境。為什麼人們常用夢鄉、故鄉來代表理想的環境呢?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喜愛自然山水,“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仁者愛山智者樂水”。幾千年的農耕文明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特別是老年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夢,那就是“歸園田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可是在現代社會,老人們還能實現這個田園夢嗎?恐怕很難。如今,大城市中擁擠的高樓大廈讓老人們連下樓都難,如何還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而我們廣闊的農村,很多人都說最美鄉村當屬那些古色古香的傳統古村落。但過去10年間,我國有90多萬個古村落消失瞭,平均每天消失近300個。面對日益臃腫的城市和逐漸破敗消亡的古村,面對越來越多老人無處安放的晚年,我們該做些什麼,又應怎麼做呢?

我的第三個詞是“願景圖”。近年來,為瞭扭轉城鄉經濟發展失衡、破解環境建設千篇一律的問題,“特色小鎮”這個新概念被提瞭出來,意在通過觀光旅遊、民俗文化、健康休閑等特色產業發展村鎮經濟,塑造青山綠水與現代生活有機統一的新型人居環境。我想,在這個基礎上,何不再加上一個特色養老呢?把具有好山好水好風光的古村,變成城市老人和農村老人都能居住、養老的地方。這樣既可以讓古村落得到保護和發展,也能讓城鄉老人有一個舒適的養老環境。這不正是我們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山水田園夢嗎?

然而,要實現這樣一幅美好的願景圖並不容易。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同於年輕人,古村也不同於城市。設計上有個專業術語叫“適老化”,所有能讓老年人感覺舒適的設計都叫適老化。那我們如何讓古村也能適老化,讓老人們舒適起來呢?

有人說,舒適就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老年人首先需要衣食住行,就得有老年公寓、老年飯店、老年超市,老年人還和年輕人一樣需要文化娛樂活動,還得有老年遊戲廳、老年俱樂部、老年KTV。當然老年人更需要健康醫療服務,所以得有老年療養院、老年按摩室、老年健身房等等。但是,農村一般都不大,我們上哪兒去蓋這麼多不同功能的房子呢?

現在很多古村落都在進行旅遊開發,有些開發商直接將村民遷出去,再加入大量的旅遊服務設施,把古村打造成表面光鮮的旅遊景點,而事實上古村卻變成瞭失去靈魂的軀殼。還有的開發商也不蓋新房子,發動村民利用自傢的老宅進行旅遊接待。久而久之,不台中清化糞池僅古村變得面目全非,更讓前來旅遊的遊客苦不堪言。顯然,這兩種做法都不可取。所以,我們的建議是,因地制宜建設新村,與古村新舊融合。這樣不需要搬遷村民,既保持瞭古村原有的生活形態和傳統文化,又可以通過新村建設為前來居住的老人提供高品質的養老服務,讓老人既能體驗淳樸的鄉土風情,又能享受舒適的現代生活,這樣的晚年該有多美。

老年人的常用空間可以分成三類:一是老年人的私人空間,比如臥室,需要進行重點的適老化改造;二是有老年人參與的公共空間,比如餐廳,需要進行局部的適老化改造;三是老年人群體空間,例如棋牌室,需要通過改造突出老年人的群體特色。這樣看來,我們隻需對大部分建築進行局部改造,不需要大拆大建,就可以延續古村原有的傳統風貌。

那麼,如何保證老人全方位的舒適度呢?我們的策略是“全方位智能化”:首先是感官上,讓電器傢具做到可移動、可調節大小,更能調節溫度、濕度、照度等。然後是時間和空間上,讓老人帶上智能手環,受到24小時的監控保護,不論走到哪裡,一旦身體出現不適,馬上可以自動報警求助。全方位智能化的適老化設計,讓老人不僅舒適,而且安全。

這樣一來,我們終於可以走進這幅“高堂夢鄉願景圖”。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古村,屬於老年人的晚年烏托邦,讓老人們不僅老有所養、老有所居,更能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擁有一個舒適的晚年。

(本報記者 徐蓓 整理一般家庭抽肥)
arrow
arrow

    ick682um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